2013-09-22

2013/9/22,動人心弦室內樂集音樂會聽後感

老實說,會來聽這場音樂會算是個意外,但收穫可能遠大於先前聽NSO演奏Bruckner第五號交響曲(阿,老實說我覺得那場的NSO還不錯,就是小號跟長短號一點音色也沒、弦樂有點不整齊、合聲效果略差以外...我認為是合格的演出,但回到家一看,挖大家都給惡評阿...= =於是就不想寫心得了)

我對Shumann跟Brahms的認識算是很平常:從交響曲入手,然後開始聽室內樂,交響曲嗎~手上的Shumann是Furtwangler版,尤其是第四號交響曲更是沒事就會拿出來聽一下;Brahms則是整套的Bohm版...除了第三號以外聽起來都有點悶...不過布拉姆斯本來就是會碎碎念的孤獨老男人,似乎也還好?(我也會碎碎念呢,總覺得可以體會他的心情)

從交響曲認識作曲家其實不是太好的策略,大概是我已經習慣這樣的聽覺效果(阿,「怎麼說的話要買兩廳院的票,交響曲聽起來一定比獨奏划算的啦~」←這肯定是錯誤的想法),開始聽舒曼的鋼琴曲時老覺得不太對勁,然後就從兒時情景一路聽回去...布拉姆斯?呃呃呃我除了鋼協跟小協以外不太熟...(不過小協很對我的胃口)

好吧,這些都跟今天聽的沒啥太大的關係,我喜歡舒曼的鋼琴,也喜歡布拉姆斯的室內樂,可是我對鋼琴四重奏一點都不熟...突然問我我可能還會搞錯編制,說出「阿不是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台鋼琴?」這大概是要打屁股的程度。

買票的時候是個驚奇:我想買五百元的就好,到了現場一看...阿?第一排?以我以前的經驗來看,樂器的音量如果太大坐第一排會很慘...不過今天這樣一個半小時下來,沒覺得有甚麼不適,看來樂器數量少的都可以買第一排的票(阿,那上次Milos來台幹嘛排音樂廳給他,演奏廳不是更好嗎?我聽了半天只聽到音箱的聲音阿...顯然,我對音樂廳座位的選擇原則不能一體適用在演奏廳...)

除了音樂本身外,先說說別的。
拉小提琴的林先生真的很努力阿,從身體的擺動來看,他相當的投入,表現也聽不太出瑕疵(反正我跟這兩首曲子也不熟...)
拉中提琴的蔡先生相當的淡定,布拉姆斯最後拉到琴弓掉毛了還是很淡定的把樂曲處理完...
大提琴則是如泣如訴(好聳喔,不過大提琴的音域實在太像人了),一路表現都滿穩健的。
主角的鋼琴不用多說,只是我看演奏者似乎一直踩延音踏板(阿是嗎?其實那幾個踏板我不太會分,純粹是就演奏效果上聽來似乎如此),鋼琴我不太會認,但聽說兩廳院對鋼琴的保養不是很...呃...好吧這場應該沒走音。

這一場也沒聽到此起彼落的咳嗽聲(喔,還好我沒咳,我現在也會一咳就咳不停),水準算是很高,可惜聆聽的人數不夠多(早知道就換去800元的位置...),也有看到與自己年紀有一些落差的小聽眾...演奏者的學生嗎?以那個年紀要來聽這種嚴肅的東西不是太簡單的事情啊。

然後說說音樂本身。
兩首我都不太熟,也沒事先做功課,但以平常聽罐頭錄音的感覺而言,水準相當夠;然後台下麥克風收音好像是用ORTF。
兩首音樂比較起來(我試著忽略節目單上寫的東西,不然會很像在抄節目單),舒曼的情感比較外放一點,布拉姆斯很像是老男人一直在掙扎,內心波濤洶湧,最後留下一個不確定的答案,就這點而言...布拉姆斯這首四重奏莫名其妙地像馬勒的交響曲...

舒曼這首鋼琴四重奏的快板樂章都是很快(很趕,會替演奏者擔心的程度),但第一樂章開頭塑造出來的莊嚴感馬上轉變成活潑的感覺,一路延續到了下個樂章(兩個主題的互換有點妙...),再接上慢板,然後光輝燦爛的結束(三把弦樂器不斷重複著主題卻不會悶...),是首讓人不會無聊的曲子。

布拉姆斯的部分...呃,一開始就在碎碎念,絮絮滔滔,忽而情緒澎湃,忽而轉變成內省的姿態,誰說布拉姆斯難聽得懂呢(好像也沒人這樣說,可是我覺得我跟布拉姆斯的同步率越來越高了- -這絕對不是好現象!)到了最後,雖然沒找到...答案?作曲家還是試著用華麗一點的方式結束,可是聽者如我難免覺得不安,似乎還是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那。

然後是掌聲出安可曲。
第一首安可...我只覺得主旋律很熟,很像是柴可夫斯夫或拉赫曼尼諾夫會寫的東西,直接讓人聯想到電影配樂...可是我最後還是沒想出來是甚麼曲子。
第二首安可...一聽到前奏就覺得不一樣,音階接近國樂,接著聽下來..這前奏根本就是「小城故事」吧?之後的段落差很多,但就算如此這旋律也是耳熟到不行,但我還是沒聽出哪首曲子...
嗯,演奏鋼琴的陳老師似乎有發現大家疑惑的眼神,演奏完以後似乎稍微瞥了一下台下的反應,不用太擔心,十分的不錯,只是觀眾應該會有種被突襲的感覺。

然後...我就去公司了,沒然後orz
這場音樂會算是意外的收穫,以此為本開始接觸各種多重奏型式的音樂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起點...

2013-09-21

心中之夏

今天是2013年9月21日,不覺間,921大地震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我也沒想過我會挑今天來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我的夏天,正要開始。

正常人看到6點以前窗外變黑,想得應該和我一樣:「阿,夏天過去了呢。」就算尚有餘溫,秋老虎也不知何時會反撲,這幾年的平均溫度也一年比一年高,還是會有夏天已經過去的感覺。

對我來說不一樣。
只要鼻子不塞,那冬天跟夏天都一樣...

鼻子的問題是很久以前造成的;很久以前,小屁孩不懂得甚麼叫做「對自己好」的時候。
小時候的我,很愛挖鼻子。我不知道這跟後來的事情有沒有關係...要說完全沒影響應當是不太可能。
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也許是鼻子挖出問題,也許是感冒的後遺症,我感染了鼻竇炎,大概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去治療,從此之後...只要空氣中的溫度低一些,我的鼻子就會塞住。

那當然,「每年冬天都會鼻塞」已經是日常中的課題之一,我也慢慢習慣了。

真要講有甚麼變化,大概是當兵之前。
雖然大學時老是被說「阿,你講話有鼻音耶」不過我自己沒感覺到甚麼特殊的地方,也就沒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而且似乎一年比一年熱,對我鼻子的運作狀況有相當的幫助。
不過當兵以前,因為擔憂未來在部隊裡的操練,自己進行了一些訓練:跑三千公尺啦、伏地挺身啦之類的活動,發現自己吸得到的空氣似乎比以前要少得多。話雖如此,大概是保持運動習慣的關係,這個問題算不上大:大概就是固定在某個程度,沒有繼續惡化(所以說過敏果然還是需要運動習慣來避免持續惡化),雖然睡得不太好(不過當兵時確實滿難睡好的),但也就這樣混到了退伍,恰好也是夏天。

然後我到了現在工作的公司。
先是到麥寮實習一陣子,雖然說空氣是真的差,但反正在那裏也挺難拓展甚麼人際關係,下班就運動一下,放假有空就回台北看看,麥寮的糟糕天氣並沒讓我的鼻子受到更重的損害(但現在想起來,應該還是有個漸進的過程),我的宿舍房間整年開著冷氣,睡覺時也把頭完全蓋住,也沒有因此感到呼吸變得困難。

調回台北後,反而快速的增長這過程(台北真不適合人住),下鼻甲經過刺激,自然而然的肥大,讓我可以呼吸到的空氣變少;今年二月時開的刀更是讓情況變本加厲,因為鼻子很難受,在住院期間我去購買了血管收縮劑來維持鼻子通暢,而過度依賴這東西,停藥以後的副作用就是情況變嚴重,只要有一點點鼻涕就會讓鼻道完全塞住,現在想想真是虧得我受得住(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夠愚蠢才造成這樣的結果orz)

所以算準了今年最後一個連假(也幸好我沒事先安排甚麼活動,這幾天雨下下停停的確實很難做甚麼),週三請個假,做了下鼻甲微創手術;今天去讓醫生清理了一下鼻腔...嗯,鼻道確實很久沒這麼通暢了。

所以呢?很簡單,如果我不需要擔心鼻塞的問題,那有甚麼能限制我的行動嗎?
當然不需要,那冬天跟夏天對我來說,就沒甚麼差別了,這也是我把體育活動全部延後的原因...不管是自行車、游泳(說來慚愧,我還滿怕游泳池的水加重症狀的)、還是其他blabla,等這個處理好了,想怎麼樣都行(反正膝蓋恢復九成五了),我只希望鼻子快快好,而現在看得到那麼點希望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