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indie Game:LIMBO(a.k.a.地獄邊境)心得

講到地獄的邊境,你會想到甚麼?
我會想到黃泉路、三途川,廣大一片的河流,應該相當陰暗,視物卻又相當的清楚...

LIMBO這款遊戲正是以這個題材製成,以西方文化中的LIMBO-也就是所謂地獄的邊境作為主題,讓玩家跟人物一起在LIMBO當中冒險。
遊戲的選單,不得不說...相當的陰鬱
整個遊戲的色調是灰暗的,就像上面這張主畫面的圖...
事實上,整個畫面是以灰階的方式呈現,可以看一下下圖就可以明白我的意思。
圖片中間站的角色就是主角,看身形應該是小男孩,卻要面對LIMBO裡面的重重關卡。
光是這樣還好,如果整個遊戲不用灰階色彩,而是用彩色的色調組成,那可能更讓人玩不下去...因為,主角只能走、跳,沒有其他的動作,而這些動作又算是相當的笨拙,所以整個LIMBO遊戲進行的過程差不多是用屍體堆出來的,偏偏各種物理特效又做的很寫實...主角可能被蜘蛛的腳插死、可能被齒輪鋸死、被機槍打死、摔死...等等怪死法,偏偏死掉時的動作又做得相當寫實...如果變成彩色的我大概要昏倒了(會變成滿滿的番茄醬吧...)。

整個遊戲的進行過程中,其實只為了一個目的:主角要找到一個女孩子。雖然網路上有很多攻略說這個小男孩是要找他死去的姊妹,但是...其實遊戲裡沒有提到任何相關的資料,因為這個遊戲完全不需要文字來進行...


好的,其實我也全破了,只是結尾忘記截圖,只好截個STEAM成就讓大家看看(12/13,剩下那個...一口氣過關不死超過五次?我看還是算了)
「製作群登場謝幕」與「叮」分別是遊戲全破與解開隱藏關的成就
說到底,這個遊戲確實符合人對所謂LIMBO的想像,玩這遊戲的過程中其實是很讓人不舒服的,彷彿心靈跟著小男孩一起被壓迫著...

現在...LIMBO對我來說是甚麼?也許除了黃泉路、三途川、甚至奈何橋(這應該不算邊境了),我還會想到一片黑色的森林,裡面有個看不清楚面貌的小男孩,持續奔走著找尋他的家人或者戀人。令人悲傷的是...小男孩如果沒有死亡,又怎能到達LIMBO呢?也許遊戲最後穿過玻璃的那一幕,正預示了小男孩的死亡...我是這樣解讀的。

2013-09-22

2013/9/22,動人心弦室內樂集音樂會聽後感

老實說,會來聽這場音樂會算是個意外,但收穫可能遠大於先前聽NSO演奏Bruckner第五號交響曲(阿,老實說我覺得那場的NSO還不錯,就是小號跟長短號一點音色也沒、弦樂有點不整齊、合聲效果略差以外...我認為是合格的演出,但回到家一看,挖大家都給惡評阿...= =於是就不想寫心得了)

我對Shumann跟Brahms的認識算是很平常:從交響曲入手,然後開始聽室內樂,交響曲嗎~手上的Shumann是Furtwangler版,尤其是第四號交響曲更是沒事就會拿出來聽一下;Brahms則是整套的Bohm版...除了第三號以外聽起來都有點悶...不過布拉姆斯本來就是會碎碎念的孤獨老男人,似乎也還好?(我也會碎碎念呢,總覺得可以體會他的心情)

從交響曲認識作曲家其實不是太好的策略,大概是我已經習慣這樣的聽覺效果(阿,「怎麼說的話要買兩廳院的票,交響曲聽起來一定比獨奏划算的啦~」←這肯定是錯誤的想法),開始聽舒曼的鋼琴曲時老覺得不太對勁,然後就從兒時情景一路聽回去...布拉姆斯?呃呃呃我除了鋼協跟小協以外不太熟...(不過小協很對我的胃口)

好吧,這些都跟今天聽的沒啥太大的關係,我喜歡舒曼的鋼琴,也喜歡布拉姆斯的室內樂,可是我對鋼琴四重奏一點都不熟...突然問我我可能還會搞錯編制,說出「阿不是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台鋼琴?」這大概是要打屁股的程度。

買票的時候是個驚奇:我想買五百元的就好,到了現場一看...阿?第一排?以我以前的經驗來看,樂器的音量如果太大坐第一排會很慘...不過今天這樣一個半小時下來,沒覺得有甚麼不適,看來樂器數量少的都可以買第一排的票(阿,那上次Milos來台幹嘛排音樂廳給他,演奏廳不是更好嗎?我聽了半天只聽到音箱的聲音阿...顯然,我對音樂廳座位的選擇原則不能一體適用在演奏廳...)

除了音樂本身外,先說說別的。
拉小提琴的林先生真的很努力阿,從身體的擺動來看,他相當的投入,表現也聽不太出瑕疵(反正我跟這兩首曲子也不熟...)
拉中提琴的蔡先生相當的淡定,布拉姆斯最後拉到琴弓掉毛了還是很淡定的把樂曲處理完...
大提琴則是如泣如訴(好聳喔,不過大提琴的音域實在太像人了),一路表現都滿穩健的。
主角的鋼琴不用多說,只是我看演奏者似乎一直踩延音踏板(阿是嗎?其實那幾個踏板我不太會分,純粹是就演奏效果上聽來似乎如此),鋼琴我不太會認,但聽說兩廳院對鋼琴的保養不是很...呃...好吧這場應該沒走音。

這一場也沒聽到此起彼落的咳嗽聲(喔,還好我沒咳,我現在也會一咳就咳不停),水準算是很高,可惜聆聽的人數不夠多(早知道就換去800元的位置...),也有看到與自己年紀有一些落差的小聽眾...演奏者的學生嗎?以那個年紀要來聽這種嚴肅的東西不是太簡單的事情啊。

然後說說音樂本身。
兩首我都不太熟,也沒事先做功課,但以平常聽罐頭錄音的感覺而言,水準相當夠;然後台下麥克風收音好像是用ORTF。
兩首音樂比較起來(我試著忽略節目單上寫的東西,不然會很像在抄節目單),舒曼的情感比較外放一點,布拉姆斯很像是老男人一直在掙扎,內心波濤洶湧,最後留下一個不確定的答案,就這點而言...布拉姆斯這首四重奏莫名其妙地像馬勒的交響曲...

舒曼這首鋼琴四重奏的快板樂章都是很快(很趕,會替演奏者擔心的程度),但第一樂章開頭塑造出來的莊嚴感馬上轉變成活潑的感覺,一路延續到了下個樂章(兩個主題的互換有點妙...),再接上慢板,然後光輝燦爛的結束(三把弦樂器不斷重複著主題卻不會悶...),是首讓人不會無聊的曲子。

布拉姆斯的部分...呃,一開始就在碎碎念,絮絮滔滔,忽而情緒澎湃,忽而轉變成內省的姿態,誰說布拉姆斯難聽得懂呢(好像也沒人這樣說,可是我覺得我跟布拉姆斯的同步率越來越高了- -這絕對不是好現象!)到了最後,雖然沒找到...答案?作曲家還是試著用華麗一點的方式結束,可是聽者如我難免覺得不安,似乎還是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那。

然後是掌聲出安可曲。
第一首安可...我只覺得主旋律很熟,很像是柴可夫斯夫或拉赫曼尼諾夫會寫的東西,直接讓人聯想到電影配樂...可是我最後還是沒想出來是甚麼曲子。
第二首安可...一聽到前奏就覺得不一樣,音階接近國樂,接著聽下來..這前奏根本就是「小城故事」吧?之後的段落差很多,但就算如此這旋律也是耳熟到不行,但我還是沒聽出哪首曲子...
嗯,演奏鋼琴的陳老師似乎有發現大家疑惑的眼神,演奏完以後似乎稍微瞥了一下台下的反應,不用太擔心,十分的不錯,只是觀眾應該會有種被突襲的感覺。

然後...我就去公司了,沒然後orz
這場音樂會算是意外的收穫,以此為本開始接觸各種多重奏型式的音樂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起點...

2013-09-21

心中之夏

今天是2013年9月21日,不覺間,921大地震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我也沒想過我會挑今天來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我的夏天,正要開始。

正常人看到6點以前窗外變黑,想得應該和我一樣:「阿,夏天過去了呢。」就算尚有餘溫,秋老虎也不知何時會反撲,這幾年的平均溫度也一年比一年高,還是會有夏天已經過去的感覺。

對我來說不一樣。
只要鼻子不塞,那冬天跟夏天都一樣...

鼻子的問題是很久以前造成的;很久以前,小屁孩不懂得甚麼叫做「對自己好」的時候。
小時候的我,很愛挖鼻子。我不知道這跟後來的事情有沒有關係...要說完全沒影響應當是不太可能。
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也許是鼻子挖出問題,也許是感冒的後遺症,我感染了鼻竇炎,大概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去治療,從此之後...只要空氣中的溫度低一些,我的鼻子就會塞住。

那當然,「每年冬天都會鼻塞」已經是日常中的課題之一,我也慢慢習慣了。

真要講有甚麼變化,大概是當兵之前。
雖然大學時老是被說「阿,你講話有鼻音耶」不過我自己沒感覺到甚麼特殊的地方,也就沒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而且似乎一年比一年熱,對我鼻子的運作狀況有相當的幫助。
不過當兵以前,因為擔憂未來在部隊裡的操練,自己進行了一些訓練:跑三千公尺啦、伏地挺身啦之類的活動,發現自己吸得到的空氣似乎比以前要少得多。話雖如此,大概是保持運動習慣的關係,這個問題算不上大:大概就是固定在某個程度,沒有繼續惡化(所以說過敏果然還是需要運動習慣來避免持續惡化),雖然睡得不太好(不過當兵時確實滿難睡好的),但也就這樣混到了退伍,恰好也是夏天。

然後我到了現在工作的公司。
先是到麥寮實習一陣子,雖然說空氣是真的差,但反正在那裏也挺難拓展甚麼人際關係,下班就運動一下,放假有空就回台北看看,麥寮的糟糕天氣並沒讓我的鼻子受到更重的損害(但現在想起來,應該還是有個漸進的過程),我的宿舍房間整年開著冷氣,睡覺時也把頭完全蓋住,也沒有因此感到呼吸變得困難。

調回台北後,反而快速的增長這過程(台北真不適合人住),下鼻甲經過刺激,自然而然的肥大,讓我可以呼吸到的空氣變少;今年二月時開的刀更是讓情況變本加厲,因為鼻子很難受,在住院期間我去購買了血管收縮劑來維持鼻子通暢,而過度依賴這東西,停藥以後的副作用就是情況變嚴重,只要有一點點鼻涕就會讓鼻道完全塞住,現在想想真是虧得我受得住(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夠愚蠢才造成這樣的結果orz)

所以算準了今年最後一個連假(也幸好我沒事先安排甚麼活動,這幾天雨下下停停的確實很難做甚麼),週三請個假,做了下鼻甲微創手術;今天去讓醫生清理了一下鼻腔...嗯,鼻道確實很久沒這麼通暢了。

所以呢?很簡單,如果我不需要擔心鼻塞的問題,那有甚麼能限制我的行動嗎?
當然不需要,那冬天跟夏天對我來說,就沒甚麼差別了,這也是我把體育活動全部延後的原因...不管是自行車、游泳(說來慚愧,我還滿怕游泳池的水加重症狀的)、還是其他blabla,等這個處理好了,想怎麼樣都行(反正膝蓋恢復九成五了),我只希望鼻子快快好,而現在看得到那麼點希望了。

以上。

2013-08-18

鍵盤舞者

上次定下心來寫blog是甚麼時候?這裡又荒廢很久了...
老是想著要寫甚麼正經的東西在這邊,一拖就是三四個月,最後也甚麼都沒寫成,還真是符合我的作風...

--

對我而言,大學時期與現在最大的差別是...
我已經寫不出那時能寫的東西,可嘆的地方在...那時的文字品質高得多。
如果我不能使自己進入一個長年悲傷,寫文章自娛自療的狀態,那再怎麼揣摩,寫不出就是寫不出;因為我極力避免讓自己再陷入不佳情緒的輪迴中,我知道那樣是多可怕的事-說白了,整天顧影自憐就好,哪有辦法去注意外界的事?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報紙上、新聞中、臉書裡,大家談論的都是這些事:洪仲丘、大埔之類的事。各方的意見也不少,難得我也想要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呃,沒人問你)

首先是自己也有參與的洪仲丘案遊行。
首先,這壓根不是甚麼「社會運動」...我個人對這兩次的遊行定調在「公民運動」相當欣賞,因為這確實是自己可能遇過,未來別人也可能會遇到的事情。記得有篇新聞報導是803遊行那天陳為廷一群人闖進立法院封鎖線,然後有說了甚麼「抱歉,我們沒能引起凱道上那些白衣人的注意」,老實說...這豈不是尿不準怪馬桶歪?媒體的推波助瀾確實有功,不過可沒有人在電視上打廣告叫人來遊行阿...如果自己無法引起眾人的注意,那檢討到別人身上是否太過了些?社會運動搞的曲高和寡沒人參與又有何意義?

而這正是1985那群人幹的,所謂降低運動的參加標準是也。誰說上街遊行就一定要砸東西?那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豈不是笨蛋來著...上街遊行,人的聚集就會是有意義的,這樣的門檻確實低到不能再低,但作為一個關心社會事務的開始,確實不壞;至於酸這些人上街只是要炫耀沒垃圾丟地上啥的大可不必,那是客觀的事實,換個人拍照感覺會比較好嗎?我想不是的。

至於大埔,這件事情我沒辦法客觀地去看...一來不能算是了解,二來這會讓我想到樂生那件事。我想兩件事應該是不太一樣,但身為新莊人的我,對樂青的行動導致捷運延誤通車是非常憤怒的...雖然被抬走的那些人裡面也有我認識的,但並不是每次我都會跟他們抱持著同樣的立場。

所以,該做出甚麼回應呢?自怨自艾當然不好,我不直接支持大埔這些人(誰知道呢,想想新莊捷運與樂生這件事,其實我沒辦法苛責當地那些不支持張藥房等被拆掉的房子周邊的居民...),但至少我不會去支持對面那一邊的,不然老實說,劉政鴻這傢伙看起來就夠討厭的(咦?)

不過呢,講完這些事,其實我只是想說...我在鍵盤前面似乎是最能思考的。
手指在鍵盤上飛舞,有種自己也會彈黑白鍵的錯覺,眼前似乎也出現了舞者在舞池中轉圈圈的畫面。
幻覺呼?也許吧,夜不深,但我的精神已無法專注了...

2013-04-30

2013/4/28,Walevska大提琴演奏會觀後感,是為記

在這場音樂會之前,我已經很久沒踏入兩廳院看任何一場表演了...
說來慚愧,現在這樣認真地聽古典音樂竟是因為玩耳機的緣故。在架構耳機系統的過程中(現在已稱得上是告一段落,容我後述),對各方音樂載體與各種不同風格的接觸,才開始聽回古典音樂(好歹國高中時上音樂史都還滿認真的...大學時也修過歌劇通識課)。直到現在,自覺已經稍微擺脫了入門階段,對音樂的本質有了進一步了解,想接觸更多的聆聽形式,於是重新開始聽現場演奏,體驗一下(雖然以前就體驗過了)演出的熱力與音樂廳中的溫度。

不管怎麼說,我個人是挺少聽大提琴獨奏的,但既然大師來台─更重要的是...票也買下去了,少不得得惡補一下,前一天晚上把當天會演出的曲目先全部聽過一遍再說;聽完Youtube上找得到的片段,只覺得「嗯?也還好耶?」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沒甚麼感動,畢竟我對樂器跟曲目都不熟,算是無可厚非吧;但確實有點擔心自己會不會白花這張票的錢。

於是就這樣到了隔天...
出門前開始下雨,打亂我原本的計畫(以機車的速度而言,到達兩廳院不過半小時的事),改坐公車出門又害怕遲到,不斷的看表,等待車子到站,又有點焦慮的希望司機可以開得快些(部過後來看看時間,公車司機已經相當有效率了)。到了台北車站,馬上轉車,總算在開演前戲到達國家音樂廳,坐下來等待開局。

演出前忘了拿節目單(一份100元,早知道是該拿一份),直接衝上樓坐到位置上,接下來就聽到會場報告:演出曲目異動,第一個曲目改為巴哈的慢板(詳細的曲目我沒記下來...到底是哪一首啊?)其他的曲目不變。

只見到Walevska跟福原彰美緩緩地走出來向大家致意,試了一下音,就開始拉琴...

溫暖、有力,富感情。我想得出來的就是這幾個字。雖然我跟這曲子不太熟,但隱約能聽出巴哈的風格,調律一再的重複,卻不會讓人感到厭煩;音符流洩而出,擦弦、撥弦的動作是這麼簡單,卻又一氣呵成。Walevska想必演奏過相當多次,因為拉這首曲子的時候譜架並沒有擺出來,而是等到下一首的開場,工作人員才抬出譜與譜架放置在她面前。

這首曲子不是很長,下一首就是布拉姆斯:F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
我對布拉姆斯的接觸並不多,但還知道這首曲子算是承接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於是,聽這首曲子時相當聚精會神,因為在Walevska手下,這首曲子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溫柔傾訴,大部分的時間明亮有力道,但琴音低鳴時又自然產生「演奏者正在思索人生意義」的想像(阿,我會不會唬爛過頭阿...)聽著聽著,不自覺想起Casals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雖然曲目完全不同,但相較之下,Walevska的風格比較優美,而Casals比較直接。曲子中間有一段捏弦點弦的表演,在其後的整段速度變化是比較大的,不過我從未想過將大提琴拉的這麼快,聽起來竟有種聽小提琴快速擦弦的感覺。不只如此,鋼琴伴奏也配合得相當好,音色就有如水晶一般的透明清澈,有種自己在聽水晶音樂的錯覺;音符的高低遠近一波波地打入腦海,也難怪我平時聽鋼琴錄音時總覺得有哪邊不是很自然,想來是不夠像現場的鋼琴之緣故,沒有遠近的空間感,只有左右。演奏本身沒甚麼問題,但偶而會看到Walevska拉了一段之後瞬時將琴弓放下,等待著下一段的演出,從動作上看有些不自然,是對譜不夠熟嗎?但聽起來卻又沒有那麼大的破綻。

除此之外,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樂章間隔還是有觀眾鼓掌...呃...Walevska跟福原彰美似乎很習慣這樣的觀眾反應,遇上這種情況時(整場不只一次)只是互相對看著,也不跟觀眾揮手致意,只是等待著。

接下來,休息了大概二十分左右,我趁這個時候走到一樓,發現CD已經被買光了(節目單還有,但因為節目變動不大,我還是沒拿...倒是應該拿一張海報的)。

下半場的片段Youtube倒是都有,但實際看現場的演奏,只覺更為靈動。鮑格羅尼尼的二首曲子聽起來跟布拉姆斯的曲子大異其趣,曲子的色彩感覺更繽紛;據聞鮑格羅尼尼就是Walevska的恩師,那Walevska會不會也是恩師曲子最好的詮釋者呢?我不知道,但「大提琴的晚禱」確實讓我聽到了只屬於大提琴的那分氣質。

最後是法朗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用大提琴來拉小提琴的曲子,聽起來與為大提琴而作的曲子是完全不同,只見Walevska的手相當忙,技法轉換的速度很快,不知是否照小提琴譜演出的緣故?這首曲子的速度變化較上半場更劇烈,速度增到極快但不見凌亂,不用弓而純用手指撥弦的地方也不少,表現手法相當有趣;也在這場演出後,我對法朗克產生了興趣。

在這之後,Walevska又拉了兩首安可曲。我聽得出第一首是蕭邦(嗯?蕭邦?是有沒有搞錯?我自認應該沒有,應是改編自蕭邦的夜曲);第二首聽起來很熟,應該是小提琴曲目的名作,但我一時間想不起曲目...

演奏技巧?對樂理不是很通的我來說,評論這種東西未免是天方夜譚;但,確實是一場精采的表演。只是散場時不但海報沒搶到,CD也沒搶到,不知往後是否還有機會拿著CD給Walevska簽名?




2013-02-13

悲慘世界電影版觀後感

嗯...說到悲慘世界,我對這部電影(或許該說音樂劇)的原始印象是從多年前的音樂劇25周年紀念來的。那時候,公視不斷的重播這個版本(後來我才知道 Broadway基本上是在本劇製作成音樂劇後第24周年時開始不演出這齣音樂劇,25th以後應該不會有更新的錄影版本了-但應該還在英國繼續演出),那時我對音樂劇還懵懵懂懂,處於聽歌沒聽到人生會有些失落的狀態,對音樂有所瞭解則是高中音樂課陸續接觸到了一些東西才開始入門的。簡單的來說,雖然這齣音樂劇算是最早接觸的音樂劇之一,但並沒有推我入坑的效果。

一直到後來Youtube的盛行,我也陸續把10th版補完,體認到音樂劇的強大,今天也才有這一篇感想,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家人(被拖走)...嗯好我不廢話了,來好好寫寫感想。

1.選角的問題。
看電影前看到選角名單...嗯...休傑克曼(尚萬強)、羅素克洛(賈維)、芳婷(安海瑟薇)總覺得不太妙,尤其後衛讓人很擔心,10th芳婷的I dream a dream更是永世經典的地位,雖然近年講到這首歌,應該會先想到Susan Boyle...但Susan的唱功不如,情緒更是欣喜,簡直莫名其妙。把兩個連結都附上:

Susan Boyle版



10th版

 
不過演出當中Anne Hathaway的表現確實令我相當意外。我看過以Anne當要角的電影不多,從 The Devil wears PRADA的表現看來是壓根也想不到她會來演這類角色的,本劇中哭泣的唱腔,雖然唱功不如音樂劇(甚至不如Susan),但演技完全可以彌補回來,尤其是電影中唱到最後那一小段時開始啜泣,很難不被她感動。相較之下,Hugh Jackman的表現一直都算是平穩,而Russell Ira Crowe相較之下就是差了一池,Stars原版聽起來哪有這麼抒情阿...不要把這角色弄成跟尚萬強搞基的樣子好嗎?



串場角色,包括主教(主教非常強)、富二代小倆口與艾波寧(年輕的話其實你也不會去注意唱腔,只要帥跟美就好...好啦也不是這麼嚴重,他們的表現很好)、酒店夫婦(這組就非常好)、革命同伴(尤其那個小男孩的演技很拔群)等等表現得都不錯。

2.曲目
除了I dream a dream的演技讓人印象很深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是刻意強調的一首歌,雖然到後面有歡樂的感覺而不是原本想強調的"憤怒"。這首歌看音樂劇的時候沒堆疊這麼多次,但電影版刻意讓它在前面就出現數次,最後一幕再奏起這首歌,芳婷與為了革命而犧牲的人出現迎接主角(嗯,就是尚萬強死前那段,其實尚萬強年輕時遇到的主教一出來張力就完全夠了),插入的時機很剛好,作為一個情緒爆發點是非常好的。其他地方是很難表現得比音樂劇版本出彩,尚萬強自問Who am I那段我甚至覺得有點出戲(大概是懺悔的成分不夠的感覺)。

3.情感轉折
音樂劇的演法實在不適合直接套上電影,原作就是唱唱唱沒有問題,甚至不需要肢體動作。電影的表達加上了演技確實不錯,但硬要套上原劇所有的歌未免有點牽強(嗯,不過確實原劇的演出時間相對普通電影長,所以要把台詞再改成普通對白的話肯定會演個四小時...更何況這還是刪減過的),所以有些轉折的橋段看起來就是很怪,比如說尚萬強去救富二代前下定決心的場景、賈維跳河前的自省、、富二代一見鍾情珂賽特、尚萬強遇見淪落歡場的芳婷那段等等,都有種突兀感,轉折不是很自然(或者該說留給觀眾理解的時間不夠)

4.其他
嗯...好像滿多人把尚萬強跟賈維配對的,我在此不做解釋...從劇情上看,追捕了十幾年到底是在堅持甚麼呢?

尚萬強快死的時候私心覺得接這首很OK


也許Bocelli有一天會去演尚萬強?

看完以後聽到旁邊有白癡女孩說"啊我看那些人死了以後還是很高興啊"ㄟ拜託喔,人家是超脫了好嗎?誰喜歡死啊?我不禁覺得還好我不是跟這種女孩子一起來看電影。

大致如此,謝謝指教。有想到的再補。

2013-02-02

反轉

不論如何,拼命找尋著以前的自己。
影子躲在月之暗面,拒絕接受徵招:
「喔,我的王上,躲在影子中的影子」

害怕受到傷害的影子,痛苦的影子。
自信卻又謙卑,自卑而又自大。

反轉了,反轉。
不管是永日或永夜,別忘記此刻的心情。

2013-01-05

蒼穹之戰神劇場版 Heaven and Earth心得

.....惡意賣腐。

我對蒼穹之戰神本傳一直有很良好的印象,除去腐的部分不提,這部作品的本質是探討存在主義,至少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雖然上一次看已經是數年前,但當年並沒有那種惡意賣腐的感覺(一直到北極決戰的結尾才稍稍有一騎跟總士會殉情的想法)

但...這次是怎樣?總士跟一騎的互動簡直就是夫妻嘛(抓頭),他們互動的時間的確不長,但但但以前沒做過類似的演出吧?我還以為我放錯DVD了勒。

這次的劇場版確實想給人一種"喔 這次要把故事說完喔"的感覺,但看到最後卻又覺得"阿 大概會有下一部的企劃吧"的感覺,當然,我個人期待的不是龍宮島跟異界體的和平共存,也許是更形而上的東西。

除此之外,雖然我們獲得一個不錯的結局(總士歸來,劇場版主要敵人消滅),但仔細看劇情會發現劇情是刻意被推動的,劇場版的緊湊度確實高上本傳很多,但探討的層面與立論感覺薄弱很多,為什麼會有那麼一個審美觀跟人類一樣的異界體呢?為什麼自然生產的胎兒是人類的希望呢?劇中有解釋,但我並不滿意。應該說,我認為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釋,而不是由劇中角色兩句話把這麼重要的設定帶過,完全感受不到導演想清楚地與觀眾表達"嗯,這真的很重要,因為打王要用",這跟在魔王旁邊插一把可以消滅魔王的最強之劍有甚麼兩樣呢?

所以這個劇場版確實算得上把故事收束到一個段落,也予人一定的想像空間,但如果光看這部劇場版,應該很難想像正篇到底想探討甚麼...從這個層面來說,這個劇場版就像私生子一樣,前一個反而比較切題。

以上。